美国有一个心理学家叫哈洛(H. Harlow),半个多世纪前他曾用一些猴子做了一个研究,现在已经成了心理学家研究儿童情绪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经典之作。这是一个什么研究呢?哈洛和他的助手们把一些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子们从它们的妈妈身边分开,通过一个用铁丝做成的装有奶瓶的假猴妈妈来喂养它们。同时呢,哈洛还在这个铁丝妈妈旁边装了一个用软布做的猴妈妈,让小猴子有机会爬在上面睡觉。
我上小学的时候,孩子们所受到的品德教育的内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向各种各样的青少年英雄学习,比如刘胡兰,比如刘文学,比如龙梅和玉荣,还有赖宁。这些名字对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出生的孩子们来说,应该都不陌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名字的主人们曾经是在国内被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推崇过的英雄。刘胡兰是中共候补党员,死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被害的时候只有15岁。刘文学是个小学生,50年代末的一个晚上,他发现有人偷着采摘生产队地里的辣椒,在与偷辣椒人的搏斗中,他不幸被害。龙梅和玉荣是60年代著名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姐姐11岁,妹妹9岁,在暴风雪中为了保护生产队的羊群,奋斗了一天一夜,落下了终身残疾。赖宁是80年代的少年英雄,据说是为了扑灭森林大火而失去了自己只有十几岁的生命。
2012年的父亲节,刚刚过去。这个起源于美国本土、由普通人提议和倡导、已经有100年历史的节日,慢慢地扩展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包括中国。
2012年的5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这个研究项目从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23所本科院校中收集了2万多份调查样本,对中国所谓的九八五院校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大学生课堂提问方面,做了一番比较。